为什么很久没有罗大佑、周杰伦级别的华语歌手

最后更新 :2024.05.24

为什么很久没有罗大佑、周杰伦级别的华语歌手了?


你也许注意到,一个很平凡的人在90年代听张学友,00年代听周杰伦,怎么到10年代变成了好声音/我歌、而不是某位天王巨星。这正正是题主所疑惑的地方,而不是所谓的“流行文化三定律”。

华语流行音乐式微,才是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我与@带三个表老师持有相同的观点,因此接下来我将引述@带三个表的文章,以及叙述我个人的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


别把偏见当迷信


我采访过美国华纳唱片公司副总西摩·斯坦,他是当年在病床上签下麦当娜的老板,他问我:“你听滚石乐队是什么年纪?”我说:“在20多岁。”他说:“一个人在9-13岁时听到的音乐会影响你一生。”我就想我这年纪在听什么,都是革命歌曲。现在的年轻人跟我当年上初中的时候一样赶上一个没有音乐的环境。我们那时候是没有音乐,你们现在是有,但都是垃圾。

个人认为,听众对自己年轻时代熟识的音乐感到愉悦,而对陌生的音乐感到不解,是很正常的表现。除了年代的差异,地域的差异同样会对听众的喜爱倾向产生影响,比如香港的听众更倾向于粤语歌,而内地的听众更倾向于国语歌。

但好的音乐从来都不缺乏听众,优秀的粤语歌如今在内地依然拥有相当的听众,而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老歌更是占据半数以上的比例,年轻听众们却乐此不疲。经典的歌经典的歌手虽然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但是它的内核跟现在的音乐是毫无二致的,优秀的内核,只要稍加改编,便可重新焕发光彩。

以自我为中心来选择喜爱的音乐,无疑是合情合理,但以自我为中心来作音乐是否优秀的标准,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偏见。



情怀确实存在过


我采访过滚石公司的段氏兄弟,他们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但大致可以认为,在没有网络时代,人们对某些信息的接受比较单一、缓慢,形成的价值观也比较单一,形成的对情感理解方式也比较趋同,所以写一首情歌很容易打动人。但互联网时代,人们都开始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再寻求普遍性认同。而音乐又是大众化的,需要一种普遍认同感,这个环境没有了。


这个问题我采访黄舒骏的时候他做了一些回答,也许能间接说明一些问题,他说:
“我也参与过电视选秀或唱片公司找新人的活动,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很有自信。那你问他自信的理由是什么?他没有办法回答,可是他还是坚信自己很有自信,坚信自己很有个性,非常有个人的风格。那你再问他你的风格是什么?他又答不出来。也就是说——个人、个性、自信变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可却是一个没有内涵的形容词。在我们那个时代会有一个共识作为基础,基于这个共识,我达到了哪一个局面,于是我证明我是一个很有个人风格或很有个性的人。而现在的环境就是分众过度,所以当他自认为不管什么理由他很有自信很有个性的时候,他却没有办法传递出这个东西让另一个人知道。所以到最后只能变成个人而不是个性。他只懂自己,他并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懂我所了解的。”

为什么罗大佑、崔健、齐秦等等很多歌手在当年可以获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就是他们的歌曲里唱出了大多数人的感受,他们的个性建立在对共性表达的基础上——这叫代言人。


确实,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情怀确实存在过,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张学友、周杰伦,那是大街小巷都在播同一首流行歌的年代,那是在教室里传阅分享歌词本的年代。直到多少年后,想起那个年代,一种叫情怀的美好依然在那里萦绕。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这种共同的情感基础开始土崩瓦解,信息的碎片化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切割的支离破碎,共性消失了,虚假的个性浮出水面,于是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开始变得畏畏缩缩。

每一个巨星所分得的关注度直线下降,于是再也不会有什么巨星,每一种音乐形态都令人应接不暇,于是听众开始各取所需。于是当我们被问及喜爱的音乐时,20年前这个答案可能是张学友,10年前这个答案可能是周杰伦,而今天,我们回答:哦,没什么特别喜欢的,随便听听。



压垮音乐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于华语流行音乐是否已经走入末路的说法,各人有个人的观点,邓柯老师的观点比较乐观,认为目前的沉寂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而我的观点比较悲观,认为旧的时代已经接近崩溃,至于新的时代究竟如何,还无从知晓。


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唱片业不太长的历史,会发现,没有盗版的年代,属于计划经济,音乐没什么制作方式和市场观念,更谈不上艺术水准;当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提高了制作水准、增强了市场观念后,盗版随之而来;当唱片业在盗版的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时,数字化时代来临;当数字化时代的商业模式初露端倪时,选秀给了唱片业最后一刀。这几十年,中国的唱片行业命运多舛,从来就没有赶上过好时候,始终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说得宏观一点,中国在开放后,文化产业都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基础的前提下接受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表面上看,我们因为省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沾沾自喜,实际上,文化产业是需要经验积累的,文化发展是需要次序和逻辑的,它需要积淀。文化不是纯技术产品,可以在掌握核心技术之后迅速飞跃。所以,当我们违背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报复,流行音乐领域是最典型的。

当年因为“超女”而出现的天娱公司,他们具有一些唱片公司的职能,但是从来没有发挥唱片公司的作用。10年来他们制作出过一张好唱片吗?完全没有。在这类公司看来,给歌手制作唱片只是用来区别他们与其他职业的一个标记,至于唱片该怎么制作,他们并不懂,即使过去了10年,也没有见到他们有多大进步,这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结果。当初他们把选秀歌手资源垄断,并非是想把他们打造成真正的歌手,仅仅是把他们当成电视台的一个附属资源,并通过他们的知名度走穴挣钱,这个商业模式显然是成功的。至于这些歌手的唱片出过几张、卖掉多少、有哪些歌曲流行走红、音乐制作水准跟过去比有什么突破和进步,都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唱片公司在选择一个歌手时,会考虑得更多,除了音乐上的专业素质外,歌手本身的性格、修养、对艺术的见解、天赋、形象以及唱片公司针对市场受众需要或是对整个文化潮流社会动态的洞察预见、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评估等等,各种综合因素都要考虑,最终决定是否会签约。所以,唱片公司会推出不同类型、风格,针对不同受众的音乐,这样才会让整个音乐工业变得丰富。但是选秀选出来的人不具备这些标准的过滤,几乎完全是通过临场发挥好坏或是某一个专业人士的喜好来决定他的命运。这种选择方式本身就是违背艺术和市场规律的,这些人当道的结果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音乐变成电视励志脱口秀。

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歌手”、“以团之名”,电视选秀节目提供了这样一个运作范式:通过大规模的曝光优势垄断新秀资源-节目中持续发酵-总决赛达到顶点-借着余热走穴演出-沉寂。

大规模的全民选秀,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很多颇具特色的可造之材,从前狭窄的歌手之门突然之间变得阔然开朗,无论你是酒吧浸淫多年的驻唱歌手,还是音乐学院的莘莘学子,甚至是已经失败过的无名艺人,都获得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但是只看重短期效益的选秀经纪公司却根本不会给这些新秀攀登艺术高峯的机会,他们只要翻唱一下别人的歌曲,出一两首可有可无的单曲,即可到处走穴赚钱。

这些选秀经纪公司虽然在当初不断强调歌手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歌,但却在后来完全淡化自己作为唱片公司的职能,于是整个音乐产业开始出现恶性循环。由于被垄断了优秀的新人资源,传统唱片公司失去了培养歌手的第一基础,经营渐渐陷入困境;优秀的音乐创作人工作量减少,生存难以为继,而只能从事其他工作;一小部分幸运的选秀歌手终于等来出唱片的机会,然而整个行业创作水准集体下降,制作质量乏善可陈,最终只能被消费至死。

香港知名音乐人向雪怀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事实上,香港作为新秀歌唱比赛的先驱,对于内地的这种选秀模式,显然有话可说。从1977年的张国荣,1982年的梅艳芳,1984年的张学友,到1995年的陈奕迅,无数的天王天后从新秀的舞台一步步走向巅峰,充分印证了唱片公司主导的重要性。

总结


从互联网时代音乐消费模式的改变,对唱片业造成冲击;到信息碎片化对听众之间共同情感基础的割裂,共性与个性同时消失;再到娱乐至死的选秀比赛对唱片业的竭泽而渔,整个行业恶性循环,华语流行音乐已经在慢慢式微。

以前我们总在嘲笑流行音乐已经进入文化工业的流水线作业,然而流水线作业依然可保证音乐制作质量的平均水准,平稳过渡到下一个高峰期。而唱片公司的式微,则从根本上切断了生产音乐的可能性。电视节目生产的只能是一个个明星,再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以一年一代的方式更迭,新秀如此,往人也不例外,他们只能不断上电视,被消费,至死。

华语流行音乐会完全熄灭吗,当然不会,独立音乐开始崭露头角,好歌曲、Hi歌等节目在大胆尝试,唱片公司在逆流而上。但是,出现周杰伦这种级别的歌手,可能真的很难了。

- END -

雪村老师,要不您组个朋克乐队?

(本文来源:公众号“蹦迪班长”;作者:蹦迪班长)大概两年前,“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这句话开始流行。其实除了李宗盛,还有很多艺术家的歌,时间长了才能听出许多味道来。比如说,雪村。可能当你看到这个名字,很想把我批...

你怎么还不唱啊?!

如何一句话惹怒指弹党?——“都弹了这么久了,你怎么还不开始唱啊?”见血封喉。前面的吉他弹唱用《海阔天空》暖起整场,台下聚起大片的观众跟着应和,热的泪,盈了眶。接着,你上场了,弹个中川砂仁,或者押尾吧,击了个弦,一半的人走了...

【盘点】2018金属圈大事件

(本文来源:公众号“Xmusick ”)2018 你我波澜不惊已度过,圈中几波风雨,各位都是见证。这一年有一个不太平静的开始,如果我们的记忆不只有7秒。1月5日, BABYMETAL 吉他手意外身亡;1月10日,MOTORHEAD 经典阵容最后一人,前吉他手...

你以为许巍想变得这么佛系?还不都是被逼的

(本文来源:摇滚客 公众号;作者:滚君)《空谷幽兰》 许巍 试听链接多年之后,当许巍再次回想起往事,不知他是否会后悔年少时不顾一切,只为走上音乐这条路。为了音乐,他高考前离家出走,跟着乐队走南闯北,从湖北到河南,漂泊无定。为了...

从猫王、披头士到鲍勃·迪伦,关于摇滚乐的过去

(本文来源:公众号“大麦音乐”) 摇滚乐的起源摇滚乐的兴起与美国经济的复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因此美国的经济发展也随之进入繁荣增长时期,其中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群体...

大哥你玩儿吉他,玩它有啥用?

弹吉他会遭遇的致命三连:亲戚:怎么不露一手啊?朋友:怎么还不开唱啊?家长:学这到底有什么用?在艺术领域扯“学以致用”,总显得非常功利,叫人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回一句:陶冶情操啊!偏偏,这个问题又非常现实。是啊,你喜欢吉...

千万别让爸爸带娃!除非在他们弹吉他的时候.

(本文来源:公众号“世界音乐”;作者:柿子君)音乐与生俱来就有让人快乐的力量你同意吗?爸爸为宝宝弹吉他超灵活的指弹引得小宝宝哈哈大笑魔性的声音甚至笑到歇斯底里连爸爸自己都受不了捂住嘴巴狂笑起来就请问这位宝宝你还好...

孩子如何学好吉他?家长们听听这位吉他老师的

(本文来源:公众号“古典吉他资讯与赏析”;作者:胡英会)上面视频为背景音乐,演奏者是著名女吉他家Ana Vidovic的哥哥,Ana从小孩开始学吉他,入门就是哥哥教的。致给孩子选择吉他的家长们您好!我是专业从事儿童吉他教育的胡英会。...

揭秘!为什么我们听到电音音乐会特别嗨?!

(本文来源:公众号“咚呲哒呲”;作者:哒呲刘小凡)每次到夜店或者是某某电音节,当电音音乐扑面而来的时候总是按奈不住内心的兴奋想“摇摆”~小编为此查了大量资料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听到电音音乐会特别嗨!很久之前网上流行...

大学的吉他协会究竟可以有多黑?

(本文来源:公众号“音乐生存指南”;作者:麻瓜)我跟很多会员一样,都是在高中时期瞒着家里人偷偷在寝室里瞎捣腾吉他,摸爬滚打过来的,来了大学第一件事就是四处打听哪里可以学,哪里可以找到朋友一起玩,在师兄的介绍下,最后来到了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