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的一点建议

最后更新 :2024.05.24

跟风的人看到这个,可以说“philip glass是谁?就是那个连坂本龙一老师都说无趣的人嘛。”

于是,一场网络暴力诞生了。若不是网上还能查到philip glass老师辉煌的简历,恐怕也要被舆论踩在脚下。但philip glass和坂本龙一老师是同级别的,是活着的作曲家里最强的一批。

先不管到底有趣无趣,这样的讨论其实和音乐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拾人牙慧和站队而已。利用任何“来自于权威”的言论作武器,来为自己辩护和站队都是很傻的事情(这也是我为什么最近越来越少写回答,就是不想被莫名其妙地拿去做武器),因为不是专业选手根本不会明白这些言论的适用范围在哪。

说得更残酷一点,外行有时连一个人是不是该领域的“权威”都看不清,他们只能通过社会地位来看——但拉大旗扯虎皮的人不少,而且万一遇到扫地僧,光看社会地位也认不出来。何况,一个人说的话对不对,和他的社会地位又有多少关系也是未知数。甚至有时候为了维持“权威”地位,说的话可能比普通人更包含利益倾向性。

专业选手们的神仙打架,普通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安静围观,吃瓜,摄取有效信息来增长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成为搬运工或者复读机——尤其在对搬运的东西不一定有分辨力的情况下。


这也是我不建议大家过多关注乐评,超过关注作品本身的原因。连坂本龙一老师的乐评都未必能让你获得准确的信息,又何况其他人。

乐评圈子鱼龙混杂,大部分乐评人本来就不是学音乐的(学了还分领域),去搬运他们二次解读的观点已经很容易走偏;还要加上各种复杂的利益相关和每个人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主观倾向性一定会存在。何况真正专业的乐评能否被推送到你眼里,推送了又能看懂多少,也是一个问题。

我曾经见到某个“什么是xxx音乐”的问题下几千赞顶到第一的答案,没有一个字在说音乐特征的,而另外一个用简单几句话描写了全部特征的答案却沉在很底下没人理。

但只要坚持不跟风,即使独立思考犯了错,也比跟风暂时正确来得有意义。因为只要坚持独立思考,错误总有一天会随着坚持而被自我发现。

即使知乎上舆论都在说夜的钢琴曲或者理查德克莱德曼作曲如何简单,只要你确定自己喜欢听,就应该一直坚持听下去。可以去了解反对观点,但不要在什么都没搞明白时,为了“更高雅”的审美而急着改变自己的喜好。哪怕被人说low,你也应该坚持,因为它是你真实内心的反映。喜欢技术性简单的音乐并不丢人。

而反之,跟风看到流行钢琴曲就说low的人,也只学会了错误的一棍子打死。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理查德克莱德曼和yiruma也是有专业级别的钢琴水平的,只是选择没做学术而做市场而已。

也许某一天,你坚持自己的审美听了很多年简单的曲子之后,终于发现了某些迎合听众导致的十分雷同和低级的创作方式,想要渴望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么恭喜,你的审美进步了。但这样的进步终究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如果看了几个知乎帖子就揠苗助长,只会越长越偏,形成奇怪的鄙视链。


2.务实地通过“作品本身”建立审美,避免意识形态干扰

要想不被营销号和奇怪的东西带偏,最好的方法就是务实地只看作品本身。

音乐作品的本身是什么呢?是音符,是乐谱,或者最不济至少也是频谱——因为接受音乐艺术信息的器官是耳朵,这个是永恒不变的。

追根究底地探讨,大家都知道贝多芬莫扎特厉害。但这是语文课本告诉你的,还是音乐课本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听作品听出来的?你的“厉害”标准又是如何建立的?用这个标准能否正确地评价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

换一个领域也是如此。比如,你觉得毛泽东的诗词体现出的文字功力如何?和莫言比孰高孰低?这个高低的标准是你自己会写作,明白孰高孰低,还是选择相信诺贝尔奖?如果你不知道莫言获了诺贝尔奖,能否直接从作品中看出两人的文字功力高低?

抑或你只是觉得莫言写作了几十年,是“资深”专业人士,所以选择相信他?那薛之谦也有十几年的“资深”音乐经历,你又觉得他的作品如何?

但话又得说回来——你觉得薛之谦作品不好,是因为他出了轨,还是因为知乎上大家都骂他,还是能认识到他站在华语乐坛第一人的位置没有提供应有的产品质量?又或者会不会是因为某些营销号的引导(也可能营销号自己也分不清好坏),让你把他的创作方向误当成了“不好”的象征?那么,同样创作方向的,同样曲风同样唱腔,同样也是“芭乐情歌”的金曲奖作品,郭顶的《水星记》又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是你看他获了金曲奖所以好,还是你能听出哪里品质更高?

又比如,由于某艺人的科普,现在大家都在说4536俗,那某艺人常用的6415俗不俗?华语常用的4536和欧美常用的6415哪个更俗?坂本龙一老师的名曲《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和《where is armo》也是4536,俗不俗?你对“俗”的判断标准又是如何建立的,是公众号,知乎大v,流量明星们告诉你的,还是什么流行什么就俗,还是你自己通过分析作品认识到的?

上文列举的各种的疑问,都是不关注作品本身,试图用其他旁敲侧击的方式来建立审美导致的乱象。当你用舆论风评,社会地位,意识形态等作品之外的因素来评价一个作品时,这是几乎无解的一个事情——因为这些东西早已被音乐之外的各种因素操控,也确实有许多人以操控这些为生。而抛开这些东西分析乐谱写作思路,分析配器和声的时候,它们才能保证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

事实上,薛之谦,陶喆并不会因为出轨所以作品变差,吴亦凡鹿晗也不会因为又努力又有爱心而变得比周杰伦好;《致爱丽丝》也不会因为是贝多芬做的,所以就能和第九交响曲一样捧上神坛被后人反复研究。除了作品本体的一切,包括作者和作者的人设,风评,名声,社会地位,都是无关紧要的,只有作品本身是有效信息量,这样才能客观。

但流行音乐由于领域限定,合作创作的情况较多,对每个人负责的不同部分也同样要分开看待。音乐作品是个复合信息量的东西,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一个顶级制作人不会因为和吴亦凡薛之谦合作过而让作品变得一文不值,哪怕你觉得吴亦凡薛之谦的作品实力配不上地位(当然了,有时候行活会放水,这个另说),一个平庸的编曲也不会因为和周杰伦合作过就变得优秀。

同样地,歌词的部分也一样。一首好词并不会因为描写了爱情而变庸俗,烂词也不会因为拥有所谓的“批判性”或是“摇滚精神”而变成好作品。而好词也有可能配上平庸的曲或者烂曲,哪怕词曲是同一个人做的,能力也会有侧重。

当你能深入挖掘一首歌的各个组成部分,谈配器就只谈配器,谈和声就只谈和声时,并且各个体系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时,多元的信息量能带给你丰富的感受,也能让你建立更加正确和独立的审美。

以及,把前面偷偷挖的坑填一下——

我说《where is armo》是4536,所以就真的是4536了么?是你自己听出来的,还是听我说的?

你看,内行想要误导一个外行是多么轻而易举。即使是大V的话,也不一定就正确呀→_→


3.似懂非懂,不如不懂,不懂切勿装懂

毕竟现在要营销一个音乐人和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脱离作品本身,构建意识形态。说白了,你作品不好没关系,我把它吹好还不简单嘛。反正外行看不明白。

著名的不懂装懂引发的错误意识形态有很多,比如连摇滚祖师爷beatles都不具备的中国特色“摇滚精神”;比如某些老一辈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解成“中国民族的就是最好的,比西方德奥民族的强”,比如部分听众主张的“芭乐情歌就是不好的”,但描写爱情题材有什么错,爱情是多美好的东西呀。你如果没体验过爱情,又为何先开始觉得别人矫情了呢?(好的作品确实只有一部分,但被一棍子打死误伤的更多)

一切艺术作品的“内涵”,都是反映在作品里,可以被系统地解释清楚的,哪怕最不符合解构主义的现代艺术,杜尚也好凯奇也好,至少也有完整的一套理论来自圆其说(当然他们也会因为理念无法解构而受到一定质疑);而不是故弄玄虚不明不白就是好。接触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正确的感觉应该是“经过一定的审美学习后能恍然大悟到它们的好”,而不是“觉得它似乎很高深但又说不出哪里好”。

想知道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什么好,有无数的论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知道好的歌词为什么好,中文系的人也可以来帮你分析林夕的修辞和表达手法,流行作曲人也能给你讲讲方文山为什么受音乐人喜欢,如何做到了词曲结合。

当然了,也有许多用一点皮毛理论尬吹的,某些偶像尤其严重,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但尬吹是一个好的开始,至少思路是在谈论作品本身的。唯一的问题是,故意尬吹尬黑这些一旦沾上了一点点专业性,外行看不出来,因为即使落实到作品本身的分析,外行也不一定能判断这些技法究竟是精妙的大师手笔,还是从业者最起码的基本素养。

比如前段时间某网络音乐人涉嫌抄袭,还有人拿波形图来“实锤”的,假装很专业,实则闹了大笑话。但不好笑的是,这个笑话只在作曲小圈子里笑笑,而许多不明就里的普通听众们,正义愤填膺地挥舞着“实锤”做着道德卫士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学音乐做音乐是懂音乐的唯一途径。

很多时候专业领域确实有一些反常识的东西——比如,在专业圈子的认知里,《忐忑》《lost rivers》《广岛受难者挽歌》都是好作品,而普通听众断然不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一旦圈内和圈外开始讨论这类作品,必然引发争论。

但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没有时间学习研究音乐也十分正常。那么圭多的那句话放在这里就很合适:如果自己不了解音乐,尽量只说自己喜不喜欢,不要说好不好。

没建立成体系的审美,可以先不着急建立,而不是急于推广自己的喜好。


4.增长视野,走出舒适区,多接受不同的信息渠道,听取和理解反对意见

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只是做起来难。

有些东西已经是生活常识,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是大文学家,莫扎特贝多芬是大音乐家,达芬奇梵高是大画家。而且省下一些刷知乎的时间,是一定够看(听)完他们的作品的。那么问题来了,你都看过了么?如果没看过,为什么不去看呢?

如果你现在的审美对贝多芬莫扎特都感觉不到什么优秀之处,那么到底更可能是自己审美的视野,观念的问题,还是创作者的问题呢?个人的主观感觉,和千百年来人类文明里筛选出来的精华,究竟哪边更有可能正确?

培养正确审美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去自我化”。自己的感觉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这样才能综合吸取他人的观点,取得审美的进步。尤其是反对意见,由于和自身的舒适区相冲,业内交流的时候也特别乐于用反对意见来互相提点。hans zimmer也有提到“在自己的错误中进步”。

而有价值的反对意见,也会拓宽自身的信息渠道,能够促进思维活跃化。

谭盾老师由于受到凯奇的影响,曾主张“休止符是有力度的”。这个力度肯定无法通过声音传达,但可以通过舞台动作等其他非声音的方式来展现。所以业内其实一直有较真的反对意见,如果谭盾老师的休止符有力度,那古往今来莫扎特贝多芬的休止符是不是也都该有力度?力度是多少?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谁也没说服谁,但争论过程中,双方都贡献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角度。

在讨论观点时有自己的主张和论证,这样的反对意见是积极的。但消极站队和撕逼的反对意见当然是无效的,在饭圈尤其严重,这个要区别对待。


5.走出“共情”,学会体验和理解不同的人生(这一点针对歌词)。

之前在知乎上看了一些歌词分析和推荐,发现文学和音乐一样也是重灾区。很多时候所谓的“好歌词”其实并不是好的文学功力,大都是具有代入感的自我陶醉。通常乐评描写一首好歌词也是“它写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真实的内心感受”。

但是,歌词的好坏真的不是感同身受的人多不多来决定的(即使要拼人数,最多的还是失恋芭乐苦情歌),毕竟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就好比前面说的莫言和毛泽东,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大家都感受得到,因为豪情壮志所有人都有;而莫言描写的底层乡村苦难,只有在那种环境生活过的人才最有感触。但这些都和文学水平高低没有关系。

又比如《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在知乎上评价非常两极分化。有的父母能做到育儿和生活兼顾,付出也完全自愿,不会有太悲情的感叹;而有的父母也乐于宣扬自己照顾孩子的不容易(确实不容易,这个没什么好指责的),所以就会有强烈的共情。

再比如,黑人贫民区的生活确实充斥着毒品,乱交,物化女性那些;他们在歌词里说这些,是表达他们的真实生活感受。但中国的说唱圈子明明生活环境没那么烂,还非要把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刻意学过来,就很糟心。

每个人的感受都和自己的生活有关,学着了解和自己不太一样的生活,也能够脱出这个“共情”的牢笼,更加理性地看待作品和音乐市场,认清楚哪些是方向,哪些是高度。


更多的更系统的书上都有讲,正确的音乐审美也不是一篇文章能构建完的话题。

- END -

用咖啡罐做成的吉他,竟然可以这么美

(本文来源:微博“领鲜咖啡#39;)这位留着胡子、戴着眼镜的帅哥叫 Barry Rust,生活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中部的一个无名小镇。高中时代,他就非常热爱摇滚乐。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从接触了乡村音乐。对它的爱就一发不可收拾。...

优秀的吉他手 随时会提醒自己在伴奏中的“位置

(本文来源:公众号“EastmanGuitars”;作者:Dee Chen)对键盘手来说,吉他手很讨厌,而且很弱,理由如下:1、 五线谱识谱能力几乎是零,至少90%以上的人都是如此,这让键盘手几乎跟吉他手没法沟通;2、和弦色彩很弱,老是在用三和弦跟七和弦...

在中国,谁教你写歌?

(本文来源:知乎;作者:邓柯)我在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中心呆了整整四年,只有大一的作曲小课中涉及到了声乐曲写作。老师让我选一首现代诗自行谱曲,除了花了点功夫讨论旋律以外,剩下七八成的课时都用在了指导我如何写钢...

他是赵雷的师父,因生活所迫向选秀妥协,却在

(本文来源:公众号“果酱音乐”)当你老了赵照 - 当你老了《当你老了》 试听链接还记得2017年的瓜洲音乐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照赵雷师徒俩的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没有合作,但是雷子现场还是很开心能和师傅同台演出。可...

那些网传的吉他把妹套路,你学会了几招?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知道在座诸位但下面视频里的这个小哥 那么,他是如何靠这五步神技撩到妹的呢?前提是你得先有个妹子你觉得这很难吗? 小哥告诉你 我只能帮你到这了妹子也好不容易对你产生了兴趣给吉他的时候注意一定...

所有曾混迹校园乐坛的吉他手们,你们还记得那

(本文来源:公众号“beebee”;作者:beebee)作为一个吉他少年,没有用过505的人生无疑是不完整的。一块505,一把国产鲁芬,你就可以制霸整个校园。就用系统预设的失真,30瓦的lowfi音箱出来的音色就足以让整个校园活动中心沸腾。这...

唐朝乐队30年 神话与现实 | 佳作重读

(本文来源: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作者:冯翔)左起:刘义军、张炬、丁武、赵年,1993年9月于新疆 图 / 肖全这支中国最著名的重金属乐队成立30年了,那一帮曾经的叛逆长发少年,摇摇滚滚到中年了本文首发于本刊2013年第369期全...

香港吉他才女卢凯彤32岁的一生:这世界不完美,

(本文来源:知乎专栏“我们都爱流行音乐”)就在今年,香港女歌手、被誉为“香港第一女吉他手”的卢凯彤被发现于香港跑马地坠楼身亡,年仅32岁。时至今日,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如果说twins是大家青春记忆中最甜美的那两个女...

吉他不是不能自学,而是怕你没自学的能力

(本文来源:公众号“吉他手”)吉他!是可以自学的,但大部分人没有自学的能力第一:你是不是能坚持?某老师在大理收了接近10个学生,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以前教的时候没有想太多,但现在回忆起来,我真心认为这些家伙一点都不爱音乐。...

如何评价谢霆锋的摇滚造诣?

(本文来源:公众号“音乐生存指南”;作者:鸟叔)在香港流行乐坛陨落的前夕,谢霆锋横空出世,出生仅一周的他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杂志封面,是登上香港封面最小年龄纪录的保持者。谢霆锋与母亲谁也没想到,当年封面上的小婴儿,未来他所...